匠人百科

百年活壳雕刻技艺在琥珀蜜蜡雕刻中的运用

百年活壳雕刻技艺在琥珀蜜蜡雕刻中的运用

课程语音(直播实录):




文字整理:

各位老师、同道、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活壳雕刻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墨一

首先感谢班墨空间提供这次与大家分享、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高兴在这里有缘结识诸位师友。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百年活壳雕刻技艺在琥珀蜜蜡雕刻中的运用”,分享之前先做下自我介绍,聊聊我的从艺经历。

我出生在中国的琥珀产地抚顺,是85后。自幼习画,对艺术、东方文化、传统手艺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与缘分。童年跟随中国书画家冉祥正先生学习写意山水,回忆起那段在先生家习画的时光,仍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一晃却已二十多年。

艺术造诣的高度是要建立在艺术家本身的德行、修养之上的。先生德艺双馨,不仅传授予我绘画的技法,他的品行更是对我影响至今。

其后于2001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开始了四年的专业科班学习。2006年出国留学,学习视觉传达设计。2012年艺术硕士毕业回国后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是多年的绘画功底与国外六年的设计专业学习,成就了我现在所做的雕刻。

说起雕刻,也是一段妙缘。

2014年我创办了辽宁墨一珠宝艺术品有限公司,主要做书画拍卖,由于家乡抚顺是中国唯一的琥珀产地,也经营琥珀产业,便与琥珀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源于内心对艺术与传统手艺的那份热爱,一心钻到了雕刻手艺中。

起初是自己找资料、看视频专研,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我的师傅程彬大师,我与雕刻技艺的缘分从此真正开始了。经了解,程彬大师是国家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煤精雕刻技艺代表传承人。命中注定的缘分,程彬大师收我为关门弟子。

作为师门六代传承人中唯一的女弟子,感到荣幸的同时也身兼着责任。师傅说他把手艺传给我了,我能不能继续传下去就看还能不能遇到有缘人了。为了专心研习这门传承了六代人、上百年的传统雕刻技艺,我辞掉了美院光鲜亮丽的工作,一心都在手艺上。

于2015年成立国家级非遗雕刻技艺传承基地,希望通过我的坚持与努力将师门面临失传的百年手艺继续传承与发扬。
 
(技艺简介:活壳雕刻技法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活壳雕刻技艺,大家都很陌生,都会问什么是活壳雕刻?最早听我师傅提起的时候我也同样的好奇。根据资料记载和我师傅的讲诉,这门雕刻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经京城一贝勒推荐,出身于木雕世家的赵昆生、赵景霖兄弟来到抚顺,应募修建沈阳故宫凤凰楼,凤凰楼修建完工之后,抚顺的大户人家看中了他们的手艺,请他们到抚顺经营木雕生意。

1903年二人来到抚顺后,发现煤精琥珀是可雕性较强的工艺品原料,便尝试进行煤精琥珀雕刻,起初是先用煤精雕刻了一个圆球,这个煤精球扔到地上可以弹起来,后来又尝试雕刻烟碟(现在的烟灰缸)、烟嘴、笔筒等普通的小工艺品,开创了活壳雕刻技法。

兄弟俩认为这项生意前景非常好,与另一个木雕艺人张佰孝合作,于1906年成立了抚顺第一家从事煤精、琥珀雕刻、销售的商号“双和兴”。“双和兴”门下有学徒20余人,生意遍布大连、沈阳、北京、广州等地,是当时抚顺规模最大的煤精琥珀雕刻作坊,三人也成为抚顺煤精琥珀雕刻的第一代宗师。

1909年出生的刘东坡,自幼随父到抚顺谋生,12岁拜赵昆生为师并得到真传。四年出徒时,这位16岁少年,一改师兄弟只能雕刻烟盒、烟嘴、笔筒、花瓶等小工艺品的创作风格,创作了大型煤雕作品《刘邦斩蛇》,轰动一时。

不到20岁,他又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虎奶霸王》等大型煤雕作品,在题材创新和艺术水平上超越了师父等前辈。新中国成立后,刘东坡、郭义、李玉明等艺术大师迎来了新生,1954年后,刘东坡等11名艺人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了煤精雕刻小组、煤精雕刻合作社、抚顺雕刻厂,从这时候开始,煤精雕刻艺术才真正实现了从师徒传承到社会传承的飞跃。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为了向世人展示抚顺煤精的独特魅力,刘东坡等大师发挥集体智慧,废寝忘食,用抚顺煤精雕刻成直径高达1米的大型地球仪。抚顺煤雕作为最具地方特色艺术品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展出,引起全国轰动,也使得抚顺煤雕这一世界罕见的工艺品名扬海内外。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视察抚顺露天矿时,亲手把持和观赏了刘东坡弟子王继昌等人集体创作的《大肚弥勒佛》等煤雕艺术品。

那一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有感于煤雕艺术品的精美和抚顺西露天矿的恢弘气势,欣然题词:“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

1959年2月,煤精雕刻社、玉石雕刻社、琥珀小组等合并成立抚顺特种工艺雕刻厂。由于抚顺煤精雕刻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玉雕与煤雕“两艺合一”,形成了具有抚顺特点的雕刻风格,在全国雕刻界颇有名气。

抚顺玉雕马在上海举行的大型玉雕评奖会上,与北京雕刻厂创作的精品不分伯仲。在众多评委反复评议下,抚顺玉雕马以煤雕风格为底蕴并结合玉雕工艺一举夺魁,成为当时全国工艺美术界的佳话。

随着刘东坡、王继昌等一大批煤雕艺术大师在全国迅速走红,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工艺博览会上屡屡获奖,其作品大都被国家或民间收藏。抚顺的煤雕作品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精湛,堪称一绝,尤其雕马工艺在全国各类雕马工艺中首屈一指,是抚顺的金字招牌。

刘东坡徒弟王继昌将师门活壳雕刻技法传于儿子王德禄。1973年我的师傅程彬跟随王德禄学习煤精雕刻,苦学技艺三十多年,不但得以真传,并将师门活壳雕刻技艺发扬光大,开创大握推刀法与煤精镂雕技法。

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师傅程彬为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四件作品代表辽宁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大型展示活动,受到海内外人士赞誉。2010年代表辽宁省参加上海世博会煤精雕刻展。代表作有《广目天王》、《关东魂》、《龙凤链瓶》、《牧归》、《睡罗汉》、《维摩演教》、《自在观音》、《渔樵问答》等。感兴趣的朋友在网上都可以查到这些这品的相关资料。

当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作品时,完全被震撼到了!因为出生在煤精、琥珀产地,从小见到的雕刻作品都是工艺品,我惊讶这些画起来都很难表现的物象形态是怎样通过刻刀体现出来的,简直就是艺术品,便被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2014年正式拜师潜心研究活壳雕刻技艺,师傅毫无保留的将师门的技艺传授于我。2015年,通过我们师徒二人的努力,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传承基地。

抚顺活壳雕刻技法就是这样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至今,第一代传人赵昆生;第二代代表传承人刘东坡;第三代代表传承人王继昌;第四代代表传承人王德禄;第五代代表传承人程彬;到我这里是第六代传承人。

活壳雕刻技艺起源于木工,后又结合玉雕工艺、天津泥人张与象牙厂的技艺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在清王朝发祥地抚顺,煤精和琥珀雕刻艺术不仅是一门手艺,一个产业,更是一个颇具象征性的地理文化符号。抚顺的煤精琥珀雕刻艺术与百年“煤都”同生共荣,堪称这种艺术门类全国的鼻祖,极高的品质,原料的唯一性、工艺的独特性,让抚顺的煤精琥珀雕刻名扬海内外,并成为“煤都”抚顺发展进程中,历史、地理、文化最独特的符号。

那么到底什么是活壳雕刻技法呢?
传承上百年的手艺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总结概括的,特别是手艺,需要言传身教,今天我大概给大家分享讲解,感兴趣的同道、朋友我们可以多交流、学习。活壳雕刻技法在初期定型前都是下坡刀,刀法分勾、挖、顶、戳,雕刻中要随之加刀补刀,其实汉八刀与永字八法如出一则,道理都是相通的。雕刻衣服时讲究曲度、弯度、摆度、飘度,飘带要有来龙去脉,风带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活壳技法在雕刻中的表现,比如说雕刻衣纹,只是以阴刻的方法刻出几条线代表衣纹,就是死壳。用活壳技法可以雕刻出真实立体的褶纹。在做活儿时,定型前要下坡刀,不可以一步定死,给雕刻过程中调整形态留有余地和空间。

总布局定完后画稿需要变动,根据感觉深入,感觉也是感受,一定要感觉心灵与之沟通,没有第一刀产生,就没有第二刀。随着刀法的跟进才有变,感觉到了以后,才能使得作品更加完美。

(活壳雕刻技法在琥珀蜜蜡雕刻中的运用)
 
我们师门的活壳雕刻技法一直是用来雕刻煤精作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专研将师门的雕刻技艺从煤精雕刻转向琥珀、蜜蜡雕刻。

一是煤精资源面临枯竭,二是琥珀、蜜蜡能给我带来更多的灵感,它们像是有灵魂一样,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琥珀蜜蜡雕刻的起源虽然很早,但是并不像玉雕行业一样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琥珀和蜜蜡的材质,雕刻深了可惜了材料,雕刻浅了又不显工,初学阶段我总担心自己暴殄天物,可惜了材料,因为每块原石在我心里都是无价的自然瑰宝,所以每件作品雕刻之前都会反复思量,一遍遍推翻之前的设计,直到满意才敢动工。
 
我认为手艺人一定要尊重、敬畏材料,它才会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在雕刻形象上,我用不深不浅的方式去雕琢,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结合活壳技法,效果刚刚好,这正式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庸之道所启迪。
 
那么我是如何将活壳雕刻技法运用到琥珀、蜜蜡雕刻中的呢?琥珀和蜜蜡与煤精的质地不同,轻、软,相对来说雕刻起来更容易一些,但是体积小,就不能像雕刻煤精一样大刀阔斧的去塑造,但是技法都是相同的。活壳技法下坡刀,定型之前都留有调整形态的余地,不定死刀,因为琥珀、蜜蜡原石都比较小,反倒很适合用活壳雕刻技法去雕刻,如果定死刀,一但出现问题想要再改动是很难的,那么小的东西,改来改去就改没有了。

我师父常告诉我,当你创作一件作品前,一定要让自己先成为它,照镜子去办扮演,当与你创作的内容得到沟通,完全于心才能动刀,不然雕出来的东西就空洞,不感人。

要以自然为师,懂自然、尊重自然、拜访自然、捕捉自然,画画也要出去写生,都是同样的道理,道法自然是中西所公认的。不得道,法不上身一切都是假的,法上身,方法才能为我所用。

我的雕刻作品多以佛像为主,所谓相由心生,当心真正的静下来,便是一花一世界,一叶子菩提,创作的灵感就会由心而发。

好的作品都会感人,就是通神,就像我们人要有精气神一样,作品也要有灵魂,才能活起来,打动人。以我雕刻佛像为例,活壳雕刻技法的运用,是先将头部雕刻成一个球面,不要先开脸,待其他部位如肩、颈、发鬓确定之后,再去刻画五官。

佛像的五官与人像的三庭五眼不同,佛像的眼睛要更修长,眼睛微睁,没有眼神,但又要有目空一切的感觉,这就很难把握,就不止是手上的功夫,需要内心的传达。佛像的耳垂扁薄下垂至肩,耳朵高度与眉齐平,嘴唇上圆下方,佛智在眉间,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菩萨是女相带男相,给人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感觉。
弥勒的耳垂圆润厚实,但切忌不要雕成肉球状垂在肩上。
在雕刻中,工具的选择能用大则不用小,我们师门特有的圆铲,刀刃是弧面的,用来滚刀,在走衣纹和雕刻动态时常用。

艺术是相通的,都是对世间万象的阐述与内心情感的表达,当融会贯通,就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我雕刻的理念是在追求创意中不失古韵,在传统中与当代契合,将传统雕刻技艺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追求如其本来的大美之作。

经过多年的研习和努力,我的蜜蜡雕刻作品《万念归心》、《花开见佛》分别荣获2017第二届“匠心杯”中国琥珀雕刻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我入行时间并不长,还是个学生,一直在学习的道路上执着的追求着,还望师友多多批评、指教。

 
(从艺感悟)
 
从学习画画到雕刻,无论是画画还是雕刻对我的性格和人生都影响很大,让我身上有了韧性与做事就要认真做好、持之以恒的态度,也让我的生活很充实,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画画是从小的爱好,生活中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一种精神享受。我喜欢画大山大水,偶尔也会画一些小花小草,一切皆源于心境。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个人的兴趣,更多的是责任。

艺术之路是寂寞的,是一个慢热性和持续性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走下去。
远看光鲜亮丽,只有自己从事了,才会发觉没有容易二字。

对于我来说,这样的过程并不枯燥,因为每次创作,仿佛都是在与作品对话,它会先给我出难题,再给我答案,帮助我成长,所以是乐此不疲的。

当一件作品完成时,那种自我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很享受。我想诸位师友、同道也会有同感。

也许每个人生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使命,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做个“守艺人”,这里的守是守护的守,守护祖国文化瑰宝,用心去传承。我觉得每位坚守在业内不忘初心的手艺人都是祖国文化瑰宝的卫士,我为我们的坚守感到自豪!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活壳雕刻这门技艺有所了解,并对同道有所帮助,师友批评、指教,同道共勉!

谢谢大家用宝贵的时间收听关注我的分享!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