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 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

  • 中文名
    土家族织锦技艺
  • 俗称
    打花
  •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申报地区
    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Ⅷ-6

概述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为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土家族织锦技艺以湖北恩施土家族为典范,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土家织锦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土家族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

秦汉三国
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称它为" 凡 、" 布",土家先民以 布交纳赋税。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
 
唐宋
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元明清
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重庆秀山、酉阳、黔江以麻织"斑布"为衣。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姐姐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为纬,敲打、锈织。图案多达200多种。。
 
现代
今天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工艺品,已经从民族走向全国,冲向全世界。1985年,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和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开发山区》织锦壁挂,一幅参加过加拿大的中国工艺美展,一幅参加过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中国工艺美展。

工艺流程

土家织锦的工艺原始而复杂。传统的挑织方法,使经纬线浮沉均匀,结实耐用,光泽持久不败。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
 
西兰卡普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
 
西兰卡普可以看作是土家历史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概述
  3. 历史源流
  4. 工艺流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