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古韵香传 · 牡丹雅集:非遗传承中的巾帼芳华

古韵香传 · 牡丹雅集:非遗传承中的巾帼芳华

—记李文双、尤琪越与千年牡丹香的匠心对话

一缕馨香,千年文脉

三月初春,河南人社厅老干部活动室内暗香浮动。非遗牡丹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文双、尤琪越执一炉牡丹和香,以“古韵香传·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题,为退休老干部们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香道文化之旅。这场名为“非遗绽放巾帼情,传承弘扬展芳华”的雅集,不仅是一次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东方美学的精神盛宴。

微信图片_20250307130746.jpg

牡丹香韵:非遗技艺的千年密码

牡丹香需历经“选、炮、配、合、窨”五大工艺,仅原料配伍便涵盖牡丹花瓣、沉香、檀香等三十余味天然香材。李文双作为李氏家族牡丹香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人,尤琪越作为新生代传承代表,始终恪守“春采晨露,秋收月华”的古训,将牡丹的雍容与草木的灵性融于一炉。

牡丹香制作技艺,始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其诞生便带着浓厚的帝都气象。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既是“牡丹甲天下”的花城,更是隋唐香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帝曾命洛阳香师进献“牡丹凝香丸”,其方以洛阳北邙山牡丹配伍南海沉香、西藏红景天等三十六味香材,经“春窨夏晾秋封冬藏”四季轮回方成,专用于皇家祭祀与养生。

微信图片_20250307092219.jpg

这项凝聚着天地精华的技艺,在近三百年传承中形成独特体系:

遵古法:恪守“五行配香”理论,金(金属香器)、木(香材)、水(清晨露水)、火(窨制火候)、土(牡丹种植土壤)相生相合;

顺天时:采牡丹必待谷雨前后晨露未晞时,合香须择冬至阳生之际;

和百香:以牡丹为君,沉香为臣,佐以檀香、龙脑等使药,暗合中医君臣佐使之道。

微信图片_20250307092222.jpg

巾帼匠心:非遗传承的当代叙事

李文双,幼承庭训,数十载守护牡丹香古法技艺,曾耗时多年复原《陈氏香谱》中失传的“牡丹衣香”、以牡丹为君的“百花香”,以及醒酒香:采牡丹蕊与花,清酒拌,温润得所,风阴一宿,杵细,捻作饼子,阴干,龙脑为衣。置枕间,芬芳袭人,可以醒醉。

尤琪越,90后海归硕士,以现代美学重构传统香器。这对母子组合,恰似古琴与交响乐的合鸣——一位深扎传统土壤,一位嫁接当代审美,共同演绎非遗的活态传承。

活动中,李文双团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解读香道哲学:“制香如养心,需耐得住寂寞。牡丹香看似富贵浓烈,实则每一缕香气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在她们的指导下,老干部们亲手体验“香汤沐手、香口、香衣礼法”及“揉香泥”“制香牌”、“品香材”等,银发与青丝共舞,香韵共笑语盈室。退休干部感慨:“揉捏的不只是香泥,更是浮躁时代里难得的心境。”

微信图片_20250307092225.jpg

香约未来:非遗走进品质生活

此次雅集,既是传统文化的唤醒仪式,更是非遗创新的宣言。李文双团队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养生香”系列,将牡丹香与中医时辰理论结合,推出“惊蛰醒神香”“白露润肺香”等产品,让古老香方焕发现代生命力;尤琪越开发的“牡丹香文化体验课”,通过“闻香识史”“以香修心”等模块,使非遗教育融入社区生活。

“我们不要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要厨房里飘着的香。”正如尤琪越所言,这场活动让老干部们见证:非遗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可以触摸、品鉴、参与的生活方式。

微信图片_20250307130752.jpg

香火永续,芳华长存

当最后一炉“牡丹春晓”香霭袅袅升腾,墙上投影出北宋《宣和香谱》中的诗句——“一缕能传千古意,此中真味有谁知”。李文双、尤琪越与在场所有人,用掌心温度给出了当代答案:非遗的生机,在于让千年雅韵化作现代生活的呼吸;文化的传承,始于每一位普通人对美好的虔诚触碰。

牡丹香的故事仍在续写——在城市的阳台,在社区的书房,在每一次人与香的相遇里。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