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段兴林: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与审美研究

段兴林: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与审美研究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与审美研究
段兴林


建水紫陶是云南独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清代发展到鼎盛,制陶工匠在建水紫陶上装饰的技艺十分精湛,其工艺特色主要表现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建水紫陶是一种文化陶,陶面装饰是其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彩泥刻填工艺是其独特的装饰工艺,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术。由于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加之历代陶匠和士文人的共同创造,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对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及审美进行了深入研究。

建水紫陶是以建水的天然五色陶土为原材料,通过泥料制备、拉坯造型、湿坯装饰、高温烧制等传统工艺以及雕刻填泥、无釉磨制等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陶器。紫陶有很长的发展历程,随着工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水紫陶的制作技术也在发生着改变和更新。随着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其所产生的价值效应和对建水紫陶市场所产生的冲击都不容小觑,因此,对新工艺进行研究,在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特点

不施华彩,本色天然

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修坯、烧制和打磨等工序。建水紫陶是从当地碗窑村特有的“七色泥土”中精选而出,并经过最后的烧制而成,其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无釉磨光”工艺技术。“无釉磨光”就是用粗砂石、鹅卵石等对陶瓷表面进行反复的研磨,即使没有上釉,也可以产生哑光、亮光或光可鉴人的效果,这是建水紫陶工艺技术的一大特点。经过反复地研磨,呈现出了泥土所不具有的光泽,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同时也反映了建水紫陶自然本色的艺术追求。

沉静悠远,取法自然

建水紫陶陶面装饰所用的色彩,都是从本地泥土中提取出来的,也就是用“彩泥刻填”技术来实现颜色的定型。用刻刀按照事先画好的纹路,将其中的杂质剔除,然后将原本就有颜色的淤泥填满。大自然赋予了建水县质地细腻柔和的彩色泥土,可用的有黄、绿、红等多种泥土;为了让这些材料变得更加的鲜艳,他们甚至还会将其和其他的材料进行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比如灰、棕、黑、紫等。但是,因为全部用的都是自然的土壤,且没有上釉,所以,建水紫陶的色感显得宁静而深邃、质朴而自然,非常耐人寻味。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

泥料制备

建水紫陶以土矿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成泥料,泥料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它们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作用,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锰,使陶具有了自然的紫红色。经过烧制后的泥料呈紫黑色或暗红色,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烧制过程中会与胎釉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特殊的紫黑色或暗红色的色彩。

泥料的处理工序比较繁琐,主要有七道程序,分别是:选泥、筛泥、泡泥、搅浆、醒泥、熟泥、揉泥。对泥料的选择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只有色泽纯净、质感精细、没有杂质的才可以被选择。此外,彩泥的颜色搭配要根据所制作的产品的尺寸和色泽来确定,在选择好泥料之后,还要将其进行风干,以便于在后续的时候对其进行筛泥。并且在筛泥的时候,需要使用各种类型的筛子进行人工筛粉,直至变成泥灰状,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这些泥粉倒入陶缸中进行浸泡,反复搅拌,让它们在密闭的条件下凝固结成生泥,然后将这些放入石膏缸中,让其在密闭的条件下自然凝干,这就是醒泥的过程,如此泥料变得细如脂、润如玉。除此之外,为了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触感,泥料数目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数目越大,成品的粗糙度越低。建水陶生产作坊通常选用220目以上的泥料目数,品质好的紫陶制品泥料的目数高达250目以上。接下来,就是熟泥和揉泥这两个步骤,这两个工艺对工匠的技艺要求较高,熟泥的时候,需要将已经醒好的泥料踩踏搅拌至均匀,将泥料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泥刀呈现的横截面的光滑度来衡量“熟泥”工序的完成度,等切面呈反光镜面,便代表着“熟泥”工序的结束。“揉泥”是泥料成型的重要步骤,需要用手将粘土中的气泡排干净,并将泥料保持在适宜的湿度之间,防止在烧制时产生泡沫、变形和开裂,至此,泥料的制作工艺告一段落。

拉坯造型

拉坯是陶器制作的关键,直接影响到陶器的整体形状,也是对陶器制作技术的极大挑战。首先,把熟泥放在轮车上,利用它的转速,用双手进行第一次拉坯,在晾晒一段时间后,用一根细丝和一把尺子对熟泥进行修坯,让其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往上面喷洒一层水,然后,进行第二次拉坯,这样,就可以完成一个大致的形状了,在拉坯的时候,因为建水陶泥的特点,所以要注意它的收缩比例,通常来说,紫陶的收缩量在23%以上。有时候铁匠还会用电气焊对坯体进行气烧,让成品呈现爆裂纹效果。之后,修坯艺人用铲子和其他工具对它进行调整和填充,让它的表面变得更平滑,然后将它放在轮子上拉出它的形状,使陶坯接近完美。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技巧和耐心的过程。一名合格的拉坯师傅,最少也要五年的拉坯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在碗窑村里,很少有人能熟练地控制这道工序,而那些有经验的拉坯师傅,大多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拉坯技巧,对于各种器型的弧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方法。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大多数紫陶生产厂家都是使用电动式的拉坯设备,这样的话,产量就会得到大幅提高。

湿坯造型

拉坯之后,还要对陶瓷的表面进行加工、美化,造型装饰也是陶器艺术的最好体现。在陶坯的表面上进行图案的绘制时,需要对坯体的湿度有一个特定的要求,匠人们需要将陶坯放在阴凉的地方干燥一段时间,然后让绘画师来进行图形的描绘,而在描绘过程中,还要对坯体的轮廓进行适当的喷水,以利于图案的描绘。紫陶图案丰富,在明末清初,文人造物兴盛,受文人文化的影响,烧陶这种传统工艺形成了以中国传统书画进行装饰和创造的标准,这是建水陶装饰的独特风格,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同时不断在寻求陶器装饰表现传统的绘画效果,将古人的美学观念作为自己创作的价值取向,从而构成了建水紫陶文人性的装饰特色。传统的紫陶装饰图案大多是以梅兰竹菊、山水、人物画等为题材,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紫陶装饰图案越来越多样化,图案与地方民族服饰、建筑风格和宗教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此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高温烧制

在进行高温烧制前,还要对陶坯进行二次修整,以提升整个陶坯表面的光滑度。在修坯之前,为了确保产品的成品率,需要对坯体进行仔细的检测,看有没有气泡(气泡的存在会导致陶瓷成品的表面出现坑坑洼洼的情况),若有,则要用刻刀将其挑出,然后用填泥抹平。在修坯的过程中,陶坯也要保持一定的水分,并且要遵守“易薄不易厚”的原则,在修坯之后,就可以进行高温烧制的步骤了。紫陶的传统烧制方式为龙窑,也叫柴窑,龙窑一般都是沿坡而建,规模较大,坡度一般为1525度,在窑体的一侧有一个火眼,可以方便地看到紫陶的烧制情况。从烧制方式上来观察,一座龙窑的烧制大概需要1525吨的柴,一般情况下,其温度可以控制在12002500℃之间,持续时间大概为30个小时。龙窑的烧制产量很高,一次可烧制3万至20万件左右的制品。但是,因为温度很难掌控,所以次品率很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到现在,这种烧制紫陶的方法已经被慢慢地取代,即被气窑和电窑所取代。这类烧制方法的可控性很好,占地面积也很大,成功率也很高,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1001200℃之间,烧制时间在712个小时之间。从原料组成上讲,白泥是一种较好的耐烧材料,它的燃烧温度可控制在1200℃左右;红泥耐烧性比较差,它的温度一般在1160℃左右。建水陶的烧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还原烧,另一个是氧化烧,烧制之后,颜色往往是紫黑的,或者是深青色,但有些时候,因为还原程度的不同,在进行抛光之后,会出现不同的纹理,这个现象被称为“窑变”,而这些“变化”,往往也会产生出许多不同寻常的绝世佳品。

无釉磨光

“无釉磨光”也是建水紫陶所独有的一种工艺,是整个生产工艺中耗费时间最长的一种工艺。建水紫陶的常规研磨工序主要由3个步骤组成:火皮、去丝和抛光。“火皮”是指紫陶表面高温烧制下形成的一种粗糙的、坚硬的、泛着金属光芒的物质,被称为“火皮”。匠人们首先用一种比较粗糙的砂石沾水磨去火皮,然后再用一种比较精细的油石沾水将器物擦去划痕,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丝”,去丝表面就会变成一种哑光的状态。要达到无痕的高光效果,必须采用建水独有的白色鹅卵石,经过多次浸渍后,才能达到无痕迹的抛光。而抛光是更为细致的一道工序,在传统工艺中需要将不同弧度的鹅卵石研磨出各种弧度,再由人工一点点打磨,直到最后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华丽外表。建水产的白色鹅卵石,表面光滑,质地非常精细,也非常适合打磨。在“去火皮”“去丝”“抛光”之后,建水紫陶再次被浸泡后,展现出了其外表平滑、质地精细、颜色淡雅的“靓丽外衣”。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审美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我国传统制陶工艺中的瑰宝。建水紫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装饰工艺和装饰审美,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装饰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美。 

书画与装饰美

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以绘画为主。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其既是一种表达形式,又是一种创造过程,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建水紫陶装饰的绘画,题材多为花鸟、山水、人物,且题材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历代名人的书画。其中有大量的花卉、山水和人物题材。花卉题材多以牡丹为主,用墨较浓,造型比较严谨;山水题材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表现出一种古朴的色彩;人物题材则多为古代人物和历史故事。由于绘画是在陶胎上进行的,所以陶胎很容易被刮花或者开裂,因此在绘画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建水紫陶装饰中最具特色的是“堆塑”和“浮雕”。堆塑是将陶泥做成泥板后再用工具塑形而成的装饰手法,这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手法。在堆塑时要先用泥板进行塑形,再用手工将陶泥做成泥板状的造型。堆塑造型的变化是根据陶泥本身的形态和厚度来决定的。如果陶泥太薄,堆塑出来就会出现开裂现象;如果陶泥太厚,堆塑时就会使陶泥失去可塑性而无法完成。堆塑造型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大小关系。一般来说,陶泥越厚所需的绘画线条越细;而陶泥越薄所需的线条则越粗。建水紫陶装饰中最常用到的文字有:人物造型、花卉造型、山水造型和文字等。其中,人物造型、花卉造型、山水造型和文字是建水紫陶装饰中比较常用的装饰手法。如图1为文字造型。

第3页-2.JPG

图 1 建水紫陶文字造型

工艺美学

建水紫陶,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特点,而且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它的装饰图案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反映,也是对精神文化的反映,同时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在建筑上,它可以表现出一种古色古香、厚重庄重的美;在器物上,它可以表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厚重凝重的美。建水紫陶在装饰图案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把自然美与人为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古朴典雅、凝重浑厚、清新流畅、形神兼备的装饰图案。这种装饰图案对图案内容与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装饰中力求做到线条流畅、轮廓分明、虚实相生、形象生动、比例协调。建水紫陶装饰图案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有人物造型、花卉造

型和山水造型,其中以人物造型为主;从形式上看,有浮雕和堆塑两种形式。在造型方面,建水紫陶可以分为“圆器”和“方器”两大类。“圆器”类有壶、盆、缸、罐等;“方器”类有瓶、盒、尊等。建水紫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圆器为主的圆壶和圆盆。圆壶在造型上有大有小,大者如钟,小者如盘,在装饰上有浮雕和堆塑两种形式。建水紫陶在装饰图案上追求自然的美感,以自然之美为主,以突出线条之美为点缀,以虚实相生为原则。建水紫陶装饰图案讲究对称性,它既表现了自然美,又体现了形式美;既有古典审美特点,又具有现代审美特点;既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审美特点。建水紫陶在装饰图案上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精髓,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云南铭焱陶坊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作者:
    段兴林
  • 发表机构:
    漫动作
  • 期刊:
    月刊
  • 刊号:
    国内刊号:31-1929/J;国际刊号:1672-6812
  • 发表日期:
    2023年 第10期
  • 关键词: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审美研究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