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位来自福建莆田的玉石雕刻师;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历史底蕴深厚,素有“文献名邦”之美称,位于福建沿海地区。是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更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国文明城市。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有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九鲤湖风景、古堰木兰坡、玄妙观三清殿、南少林等都是福建省的著名景点,旅游胜地。在这美丽的兴化平原上也同时孕育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莆田传统文化,而工艺美术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莆田文化名人辈出,在工艺雕刻方面更是人才辈出。今天,我们有缘寻得一位在玉石雕刻方面有着与众不同并有自己作品创新风格的玉雕师---林俊禹。
林俊禹,1973年出生,汉族。祖籍福建莆田,现居广东四会。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雕塑专业。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玉雕艺术大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莆田市、肇庆市、四会市等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创办"天一玉雕艺术工作室"。擅长玉雕,牙雕创新创作,特别对造型设计有较深的表现力,更对传统题材的创新表达及雕刻技巧具有独到的见解。在作品表现上追求“天人合一,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走进林俊禹的玉雕工作室,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题材、不同造型风格的玉雕作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的艺术气息!也享受到艺术形象和艺术表达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光!也许是自小就对美术方面较为兴趣,在初中时期就一直任班级及校宣传黑板报主笔的经历,才让林俊禹走向工艺雕刻的道路。
在釆访中,林俊禹对自己的雕刻经历作了简单的介绍:他有着27年的从业经历,于1991年随民间艺人和大哥林俊达学习雕刻,自从进入工艺行业,不断努力追求,早期受莆田民间工艺大师、中国木雕状元吴金良先生的点拨,受其雕刻风格影响,在雕刻工艺技法上得到了质的跨越;后又得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闵国霖老师悉心指点,在造型表现,衣纹处理,人物结构呈现,以及人物表情刻画和整体神韵的把握传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经在此期间,,创造了一天打出16尊二十多厘米高的观音像粗坯的速度,搏的同行间"快刀"的赞誉。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不但吸收了大师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又能博采众长,致力创新,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十八罗汉》、《关公》、《和合二仙》、《观音》、《弥勒佛》、《佛祖》、《妈祖》等传统题材作品。产品深受港、澳、台客商喜欢,大部分被他们收藏,创造了较好的业界名誉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的提升艺术修养,1998年走进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厦门分校)雕塑专业,学习现代雕塑技法和理论。经过了两年的函授学习,雕刻技艺、理论方面逐渐成熟,在传统题材的构思上有了新的突破;期间又得到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宇光老师的指导,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当问他有在雕刻经历中有没有让他记忆忧新的事时,他说:在2000年,因为要参加福建省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需要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奖项才能参加职称评审,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李宇光先生打来电话说:让我拿几件有特点的作品参加当年十月底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赛和第二届中国(上海)国家级大师精品赛,并且说只有5天的时间,五天后统一组织参展,我说时间不够,时间比较紧,要完成几件有质量的作品怎么做呢?秘书长说,他只能通知到位,具体你自己看着办吧!说完就挂了电话。时间紧,任务重,我只能赶紧找材料做,在寻找材料时就不断思考做哪些题材比较好,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就想着做别人不经常做的造型也许会好点,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才找了两个材料。其中的一个材料有着天然的裂纹和断口面,正好在上部分,我就利用了这个自然特征雕刻成"昭君出塞"对故国依依不舍的场面,以"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形象精细地刻画出人物对家国留恋的神态,在雕刻过程中简单地雕琢出材料的部分白色底子形成漫天飞雪的情景,作品引入根雕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随形赋象的表现方法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感受,这件作品命名为巜眷恋》。而另外一个材料是斜放的形状,这样就形成另一种造型,在这件作品的设计上我塑造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出三个不同年纪的和尚在同一环境下表现出不一样的想法和内心世界:"老和尚想要发号施令倚老卖老的形象、中年和尚圆滑世故的神情、小和尚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品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独特,人物形象刻画精彩,整件作品给人带来一种趣味的感觉,让观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作品最后命名为《三懒》。就这样我用5天的时间完成了两个作品赶上了比赛,可喜的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作品《三懒》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金奖’,并且是当届福建省五件荣获金奖作品之一,这也是我的成名之作。作品《眷恋》在第二届由国家轻工业局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大师精品展上荣获“银奖”。凭借这两件获奖作品我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于2000年.12月获的福建省人事厅颁发的“中级工艺美术师”任职资格证书。
交流中,林俊禹也谈到,在雕刻题材上,要师法传统,又会进一步拓宽创作思路空间,把中华传统典故及各种文学形象,诗词画境,音乐旋律及舞蹈形象等艺术表现形式借鉴引入到创作中,才能使传统雕刻艺术更具诗情画意,更富文学意境与趣味,才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雕刻技法上,他更多的会去把握好每个材料,追求妙法自然,大巧若拙,从而达到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在造型设计上他更加注重作品的创意表现,能够利用材质的天然元素进行刻画诠释,以求展现出作品天人合一的创作效果,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它决定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路能走多远。林俊禹说这么多年的雕刻生涯,他通过实践与创新总结出自己的创意理念:"追寻天人合一,展现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他借以自己的另一件作品《相由心生》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诠释。他说:“巜相由心生》是2015年创作的玉雕作品,其以简单朴拙,妙法自然的艺术形象表达生动而大气,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艺术个性,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触。这是一块大概一半保留原石淡黄色沙皮,一半已经剥开并显露出红翡色调的翡翠玉石材料。此玉石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许丑陋,但“因材施题”刻画是我一贯的创作思路;不知不觉中我仔细端详起这件玉石,玉石在手中转动,思绪于脑海中飘荡、碰撞,淡黄色的沙皮与红翡色调在眼前不断地变幻、汇聚。通过一番时间的“审石”,我的眼前似乎幻化出一个“佛相”的头像形象,最终我确定创作一件表现“半边脸部细刻半边脸部不具雕琢的佛相头像”的玉雕作品,通过最终的作品形象阐述出为人处事人心向善的过程,来表达人的心性与佛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因石得形,顺势而雕,在玩石中发掘活跃的生命,我对原玉石的沙皮作了一些调整,在雕刻人物额头的部位时,为了使人物的“天庭”更具饱满,符合“佛相”的特征,我剥掉了额头上方的一小部分淡黄色沙皮,剥开后露出了更多的红翡,这样就可以更加完美地呈现出人物的整个额头,使人物的形象传达变的更加完整完美。在形象的设计制作中,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黄色沙皮来表现佛首的“肉髻”,“肉髻”不做细致雕刻而是做了简单的雕琢,这样就与原石的特性融为一体,又充分地展示出人物朴拙的形象,呈现出一种与"天共创"的自然妙趣。作品以表现人物左侧脸部作为主体正面视觉角度来刻画人物的“佛相”,在雕刻中用写实的手法精心雕刻出人物慈眉善脸的形象;背面则以原石红翡的天然起伏状态来表现人物右半脸的“迷茫相”;脸部额与鼻的中线部位为渐变过渡的状态,采用不雕为主,以虚实相辅的手法做了表现。这样就自然地表现出人物面相从“迷茫相”到“佛相”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心”与“相”的关系,阐述了“人具善心则呈佛相”的哲理。作品正面的黄沙皮部位,简单地刻画了几条放射性线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刀痕粗粝古拙却安排独具匠心,表现手法朴拙简洁却充满动感。整件作品“三分雕琢七分自然”,刀法简炼,刻画拙朴粗放,造型浑厚,气势流畅,自然成趣而富有韵律感。作品表现手法别出心裁,随石赋形,从残破中发掘出致美,在看似丑陋粗糙的原石中,呈现出一个淳朴的“佛相”形象:“佛首面对前方凝视,充满了智慧与坚定,慈祥的目光如一弘清水沁人心脾,庄严而微笑的面相中显露出佛心般的宁静与祥和”,让观赏者从中感受到佛性至善的洗涤。作品看似不多雕却充斥着满满的意趣,初时观赏会感觉到没有做完,粗拙而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会集中于整体,为其精彩而赞叹,会随着作品的神情激起内心的情感,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进而从简单而拙朴的表达形式中领略到“与天共创、妙趣横生”的艺术魅力。作品以其"天人合一"之美最终荣获第九届“华礼奖”中国礼物设计大赛“金奖”。”
艺无止境,在翡翠雕刻领域中,林俊禹比较重视表现形式的创新,在翡翠雕刻技法上,借鉴根雕和奇石的表现的手法,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首先开创出翡翠"意雕”的创新表现形式,从而改变了翡翠雕刻传统的单一手法,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可读性和观赏性,也令翡翠的雕刻表现手法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对艺术的追求也让他收获很多,从业至今,林俊禹参加国家级大赛共获得金、银、铜奖项三十多次,荣获"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玉雕艺术大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等称号,也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级)职称荣誉。
这么多年来,林俊禹也有了很多的感触。他说:“回首二十七年从艺历程,我深知雕刻技艺的每琢每磨,均皆根在莆阳;寸草春晖,我对人生每一阶段的恩师无不感佩在心。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将与时俱进,不断再创新作,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为莆田玉雕人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