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瓷雕艺术家曾纪荣:让作品在“火的艺术”中如意成瓷

瓷雕艺术家曾纪荣:让作品在“火的艺术”中如意成瓷

        曾纪荣原名曾继荣,生于1955年,中国雕塑三巨星之一“瓷雕曾”曾龙升的三代传人。13岁随父学艺,17岁进入雕塑瓷厂美研室从事创作研究,1979年参加职称晋升考试,独立完成《向往春天》,被评为第五名并荣获美术设计师职称。
  
        在父亲曾山东教导下,他继承了父亲传统瓷雕技艺表现形式,24岁就与父亲合作完成《天女散花》、《合和二仙》、《西方三圣》、《单刀赴会》等作品,分别获奖,《和合二仙》被选作国家礼品瓷,《天女散花》陈列于北京人民 大会堂,《西方三圣》被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并陈列。
 

 
曾纪荣不仅熟悉传统瓷雕的表现形式,并且能通过剪裁、删补、组合、巧妙地将单个瓷雕加以发展,创造出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新情趣新意境,在艺术上起到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80年代景德镇市有关部门因其对瓷雕事业的贡献而多次对他进行“新长征突出手”等荣誉的表彰,《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对他进行介绍和报道。
1989年全家应邀赴港举办“曾山东陶瓷世家作品展”,集中体现了瓷雕精湛技艺和艺术特点,香港亚洲电视台为此作了现场直播。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对其做了大篇幅报道并受到好评,为厂部定下了大量的订单,受到表彰。
 

 
 
          199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称号,获此殊荣的家族景德镇只有24家。
      
         1995年景德镇电视台拍摄的主题纪录片“瓷雕曾”,反映了这一世家及其技艺延续的状况,在全国电视台播放并于同年获得全国电视专题片二等奖。

       90年代后期创作作品布局巧妙,想象大胆,生动喜气。他优于前辈的地方是:人物造型更加细腻雅致,而且他全面掌握了雕塑生产整个过程中全部的工艺流程,大胆采用青花斗彩,高温颜色釉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瓷雕的色彩,让作品在“火的艺术”中如意成瓷,达到一种预期灵动飘逸的效果,从而使“瓷雕曾”陶瓷世家的招牌能继续光辉灿烂,代代相传。
 

 
          2011年6月中国艺术科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AI)授予曾纪荣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6年受杭州美院教授之约共同为杭州G20峰会设计陈设瓷《西子姑娘》,受到领导与各界人士的好评。同年,因早年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设福利工厂教导聋哑人学习瓷雕技艺,帮助聋哑学生就业而被电视台报道,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因为雕塑的苦和累,曾纪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腰肌劳损,但仍坚持创作。曾纪荣从做坯开始,全面掌握了印坯、翻模、上釉、彩绘、烧成等整套雕塑制作的工序,从而对瓷雕创作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理解。一件瓷雕作品的诞生,主要分创作模种和模种生产两大阶段,曾纪荣与前人的不同就在于,他对后一个阶段更为了解和熟悉,并亲力亲为,从生产工艺角度回观前一个阶段,会产生新感觉,提出新的创作表现要求。


 
 
       “瓷雕曾”以圆雕为主,综合了浮雕、捏雕、镂雕,是雕刻行业集大成者,同时从木雕、国画、泥塑等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营养,以天才之力融合创新,形成了独有的技法表现、艺术经验和创作思想,丰富并发展了景德镇瓷雕艺术,大大提升了景德镇雕塑艺术水平和地位,成为传统雕塑艺术的宝贵财富。
    
         和其他从事瓷雕的艺术家相比,世家“瓷雕曾”作品特色非常鲜明。一是人物神态形态不同,有神韵;一是细腻度高、细节繁多复杂,技法上比别人精细。例如瓷雕人物上的衣服像是穿薄纱,有飘逸美感,而别的人做得跟穿棉袄一样,衣服往下沉。
 
 
         曾纪荣的创作延续了“瓷雕曾”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他以人物创作为主,动物塑造为辅。老一辈艺术家们认为,和前人的创作相比,曾纪荣的美女人物表现有所超越。改革开放后,大型瓷雕开始流行,曾纪荣在此方面也有突破,并积累了新经验新表现。传统雕塑的发展离不开曾纪荣和老辈们的坚守,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畏艰苦、不随波逐流,让“瓷雕曾”百年历史得到了传承。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