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雕刻艺术家洪建华:一代徽州竹雕奇才的瑰丽人生

雕刻艺术家洪建华:一代徽州竹雕奇才的瑰丽人生

       

 
          洪建华老师出生于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这是一个徽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村落,其建立可以追溯至唐末。一千多年来,这里既不少大商贾,也出过状元郎,五座牌坊、四座祠堂、一座状元厅由此拔地而起,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鳞次栉比,精美的木石雕刻随处可见。  
        洪建华家就在一座牌坊旁边。夏天的夜晚,他总躺在牌坊的青条石上乘凉,头顶古老的石雕常陪伴他穿梭于一个又一个个瑰丽的梦境。每当小伙伴们扎堆讨论长大后想做什么,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我啊,当然是学雕刻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徽州,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从学校毕业后要去学门手艺。老话说“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掌握了一门手艺——当时大家学得最多的是砖匠、木匠、油漆匠的活儿——日后结婚盖房就可以自己做一部分,再和其他工匠换个工,这样一来,往往能省下不小的一笔钱。
        在父母的安排下,洪建华先跟舅舅学起了木工。木匠活儿一般三年学成,洪建华用功,两年半就学完了。出师之后,他感觉自己还是无法割舍对学习雕刻的渴望。
         一个朋友把他引见给了一位姓吴的木雕师傅,吴师傅欣赏这个年轻人拿刀的基本功,便留下了他。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吴师傅怎么也接不到木雕活儿,只得劝这个新徒弟回了家。
          洪建华并不甘心。他打听到离家十里外有一位叫方新中的砖雕师傅,便去拜访他。
          方师傅问洪建华:“你为什么想学这个?”洪建华说:“我喜欢雕刻。”方师傅话里也很无奈:“喜欢不能当饭吃啊。”实际上,当时方师傅也只是偶尔才能接到砖雕活儿。找不到活干,他就开不了张、收不了徒。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王金生老师身上。洪建华第一次接触到竹雕就是在王师傅家。那是一尊精致的弥勒佛雕像,只一眼,它便仿佛夺走了洪建华的呼吸。然而,王师傅对远道而来的年轻后生说:“你要知道,雕刻时常会没事干。没事干,你跟我学它干嘛呢?”
        拜师之路的坎坷令洪建华始料未及。从前,他似乎很少想到学雕刻和自身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农村长大的他不愁吃,也不讲究穿:饿了,家里有粮食;砍些柴火卖掉,得来的钱就够自己买上一两条衣服了。日常生活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地方特别需要钱,所以对他而言,即便手艺人经常没活干,也可以学来当爱好。
       这段波折的经历直到后来还在影响着他。他偶尔也会感慨,自己一无学历、二无家传、三无师承,能走向成功,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洪建华找到镇里一家雕刻厂的老板,希望能留在厂里做竹雕。看过洪建华的作品后,老板欣然同意,但也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由于他不熟悉竹雕,前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工资。他只能先自己琢磨着做,作品能卖出去多少,相应地就能得到多少收入。
         就是在这里,洪建华认识了爱人张红云老师。当时,同是雕刻厂工匠的张红云就坐在他的旁边。有一次,她雕刻时不小心弄破了手,正巧洪建华身上带着一块手帕,便立即拿出来给她包扎。就是这时候,张红云对他产生了好感。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张红云的父母不愿意女儿嫁到离家甚远的山村:“什么都没有,只有柴火。我们都不在身边,你吃苦了怎么办?”张红云则给父母讲了洪建华为她包扎伤口的事,说,她就是喜欢他这个人,他心地好。
         张红云于洪建华,既是伴侣,也是同道。
        洪建华离开雕刻厂时,全国的手工艺行业正处于一个格外低迷的时期,很多工艺厂难以为继,纷纷倒闭。但要他转行,他是万分不愿意的。


 
         他笑着讲述:“其实当时我选择竹雕这条路,我爸妈对我意见很大的。他们觉得辛辛苦苦培养我去学成了木匠,我却非要干这个没钱赚的活,得不偿失。我想,我要是这么回去,村里人看到我吃了这么多苦,结果却是这样,肯定要笑死我。”
        一次,他在屯溪老街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写的《竹刻》。尽管18块钱的售价令他肉疼不已,他还是咬牙将这本书买下了。
        那天夜里,他不停地翻阅着这本书,几乎没有睡觉。毋庸置疑,《竹刻》为他再次打开了竹的世界:围绕在家乡房前屋后的这些稀松平常的竹子,经过雕刻竟可以变成如此多样和精美的艺术品!
         他还从书里读到,明末竹刻“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占了两位,嘉定竹雕的创始人朱松邻追根溯源也是一位徽州人。徽州有这样一门老手艺,我们怎么忍心看着它轻易地消失?
         他想,或许可以制作一些仿古竹雕工艺品,说不定能够得到有缘人的喜爱。果然,一个古玩店老板向他们递来了橄榄枝,用三百元钱买下了他的作品《八仙过海》。
 
 
         
      这一年,夫妻二人在镇上租了两间房子作为工作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总共不到18平米,屋瓦做得不好,有时天上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床边、桌上到处摆着接水的盆子,整夜叮叮咚咚。一年房租只有五百块,然而即便这五百块,两人也是分期支付的。
         当时,夫妻俩经常对着《竹刻》一书临摹练习。雕出了比较满意的作品,就兴致勃勃地外出推销。然而现实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即便是对他们的作品很感兴趣的人,最多也只愿出五十元钱购买。想到自己一连半个多月就只是坐在那里制作这件作品,没有进账,租房、吃饭的花销却无法避免,就感到前途渺茫。
         后来,他们结识了来自上海、喜好徽州老竹木雕的凌老师。凌老师看过洪建华的作品,说:“你的基本功很好,但是作品的样式需要调整。”



 
         他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常常能给两个年轻人一些有益的指点。
        在凌老师的帮助下,洪建华与张红云一方面磨练了自身技艺,一方面生意也做得很火红。由于订单不断,两人经常加班做活儿。
        不过,对夫妻二人来说,只要能让自己作品的精彩为人所识、为人所爱,劳累已经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正在慢慢变好。”洪建华说,“我们始终相信,在这个社会里,只要我们勇于拼搏、勇于奋斗、勇于奉献自己的青春,现在哪怕再怎么苦,也总会苦尽甘来的。”


 
        “ 竹雕技法强调在原材料造型基础上进行巧做,即所谓‘材美、工巧之结合’。”洪建华解释说,与木雕不同,木材实心,材质由里到外相对均匀,工匠在材料上受限较少;竹子表皮硬、内部软,表皮纤维光滑、内部纤维粗糙,展现了丰富的纤维层次美,同时也提高了竹雕匠人们构思和雕刻的难度。
 
 
        平时,洪建华喜欢把雕刻中碰到的问题带到梦里去想,睡觉也睡不踏实,起床后趁记忆还清晰,他又会急火火地跑到工作台前去处理。有一回,表姐陪他去医院做手术。被推出手术室时,由于麻醉的作用,洪建华似乎还处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他迷迷糊糊地说:“没想到因为麻醉,我终于睡了一个好觉。”听到这句话,心疼弟弟的表姐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对于我来说,疾病不是什么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克服疾病是有帮助的。”讲起这些,洪建华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竟是一派豁然。
        除了用扎实的作品说话,洪建华也看到了传播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将各种各样的徽州雕刻作品予以展示,让无论是徽州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有机会了解徽派雕刻。”
 


 
     
         为此,201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洪建华和张红云投资建设了徽派雕刻博物馆。这是一个“前馆后厂”的展示馆,既有作品陈列,又有传习场所。建筑设计上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在筹建徽派雕刻博物馆的过程中,尽管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洪建华的内心却愈发坚定:“没有博物馆前,我觉得能做出好作品、做出自己的成就,就已经很幸福了。但是修建博物馆时,我才发现,雕刻不再仅仅是我的个人生活,我也肩负着展示和传播几十位优秀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宣传好徽州雕刻的责任。”
        这样的发现不但没有令他踌躇不前,反而再一次拓宽了他生命的广度,以及他作为一位徽派竹刻传承人的艺术使命与人生价值。

洪建华简介
徽州竹雕的开拓者—洪建华,1971年出生,黄山市徽州区人。16岁起秉承徽派雕刻工艺至今,现为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江淮十大杰出工匠、“大国徽匠”匠心人物、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文艺类)拔尖人才、中国首届“竹天下”竹工艺品雕刻技艺大赛评委,被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特聘为 “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带头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徽州竹木雕课程指导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山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2018年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亚太竹工艺名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徽州竹雕被其视为毕生的己任与追求,1991年创办竹刻工作室, 2010年注册了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在雕刻技艺上恢复了清中期竹刻7层高浮雕的雕刻技艺,通过不断实践及研究并成功突破了12层高浮雕的技术难关,成为现代竹雕界的领军人物;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徽州竹刻更加精彩,创造出竹木相互融合的高浮雕镶嵌技艺,并申请获得了专利;品质之魂,存于匠心,创作了多幅讴歌时代的传世力作,如《大美黄山》、《华夏盛世》等;申请了3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在中国改革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徽州竹木雕刻的艺术特点》等多篇专业论文,专著《徽州竹雕综合工艺研究》(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课题)一书正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三十年来带出六十多位竹木雕刻学徒,其中省级传承人一人,市级传承人九人;通过他积极挖掘保护申报,2014年徽州竹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完美了徽州四雕之名,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徽州竹雕项目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2013年他投资建设了1万多平米的徽派雕刻传习基地和徽派雕刻博物馆,博物馆以展示徽州传统雕刻艺术为主题,从雕刻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光彩夺目的徽文化,成为展示徽州雕刻精湛技艺的窗口和传承弘扬博大精深徽雕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开馆后首批成功接待了来自全球126个国家的第67届世界小姐巡游和体验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更好的对外展示宣传了徽州雕刻的魅力。
洪建华先后参与接待胡锦涛、汪洋、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在北京政协礼堂、韩国、香港、澳门、安徽省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展,多次参加文化部的公益性非遗展示活动,其中有 “巧夺天工”全国百名工艺大师技艺大展和安徽省上海世博会“盛世徽韵”活动周;作品先后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深圳文博会特别金奖及各类国家级金奖;2006年竹刻笔筒《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故宫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作品, 2009年黄杨朩笔筒《农家乐》与竹刻《徽乡行》四条屏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有偿收藏,2012年竹刻笔筒《相送图》等三件作品捐赠给安徽博物院收藏,2018年竹根雕笔筒《圣人泛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偿收藏;他的艺术人生多次走进央视与香港凤凰卫视(其中有央视《一锤定音》栏目、纪录片《大黄山》、《徽萃六记》、《探索.发现》手艺栏目;香港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先后被中央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等上百家媒体屡次报道,树立了徽州竹雕在国内外的品牌和知名度。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