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从艺经历
周岐辉,1981年出生于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在我记事起每天和父亲都在接触各种古玩、瓷器,其中建盏是我能接触看到最多的,一到周末,父亲就会带着我到建盏古窑址所在地后井村,上山寻找各种建盏碎片和匣钵,在父亲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自幼就对家乡的建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2005年师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詹桂溪老师学习龙窑柴烧制作技艺,2015年独立创办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一方建盏陶瓷工作室。时光荏苒,不经意间长大的我对建盏居然愈发痴迷,对建盏各种斑纹形成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农校毕业之后,我就开始从事古建盏收藏事业,在不久之后,又开始自己研制“一方建盏”,回想来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
因为我有建盏收藏的经历,所以我对建盏的理解和控制比较到位,凭借自己对建盏的痴迷和热爱,并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专研,终于有了较大收获。对建盏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精通泥土淘洗、瓷矿粉碎、配料、陈腐、练泥、手工拉坯,修坯、烧制等技术,并参考和研究了关于中国瓷器的许多书籍,认真学习建盏外形的美学构思,从而保持了建盏新品的外形优美。在收藏的基础上创办了建阳区“红岩建盏陶瓷厂”,研发生产的油滴盏、银毫盏、蓝毫盏的造型和釉面已经和宋代古建盏相当接近,具有实用和观赏收藏的双重价值。为弘扬建盏文化,我已传播建盏文化为己任,追求仿古复兴,传承传统工艺,在烧制工艺上也有较大成就,曾捧回多个行业大奖。
技艺简介
建窑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坐落在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因为我对建盏情有独钟,所以经常去古窑观摩学习。为我以后从事建盏收藏各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丰厚的感情基础。为了将建盏文化发扬光大。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我的藏品也慢慢得到朋友的广泛认可,更加坚定了我将建盏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建盏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为了把家乡的建盏文化发扬光大,我开始筹建福建建盏工作室,开始精心专研新盏的烧制,严格把控建盏制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首先,采用我们家乡水吉镇特有的富含铁元素的红土,矿釉为基础原料,以研发生产蓝毫为主。从宋代古建盏的器型、矿石、坯土入手。不断进行配方的科学改良,烧制出的建盏既保留了古盏的韵味,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新的突破。
我在大潭古玩店时,接触到了许多建盏专家和建盏爱好者,于他们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使我更加了解关于建盏的丰富知识。与他们一起鉴赏建盏艺术,交流收藏心得,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制作实践,进一步掌握了建盏选料、配料和坯体材料的配制,在干燥阶段很容易变形或开裂等建盏制作技术在烧制过程中,不断学习交流,并不断的专研,现在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烧盏技艺。
兔毫是建窑最典型切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宋人对于建盏釉色的喜好倾向于以兔毫为主,这种倾向甚至使人们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兔毫是在黑色底釉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毛发。兔毫中有根据颜色不同分为“棕兔毫”、“银兔毫”、“蓝兔毫”、“金兔毫”。从理论上讲,兔毫是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松柴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作为强还原剂,与釉里的三氧化二铁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出单质铁,随着釉面沸腾所产生的气泡浮到釉面,顺着融化的釉往下流,进而形成条状花纹。兔毫以细密、修车、清晰、碗壁内外都从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匀密集为上品。金兔毫和蓝兔毫则以金光、蓝光灿烂为上品。银兔毫以毫色雪白发亮为上品,也有三色集于一盏,称为“三色兔毫盏”。宋微宗在其所著的《大观察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就是这个道理。
油滴/鹧鸪斑:“油滴”一词来自日本。所以在建盏学术界许多人拒绝使用这个词,而使用宋朝年间的叫法“鹧鸪斑”,但对鹧鸪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鹧鸪斑”就是油滴,;另一种认为“鹧鸪斑”必须是黑底、白色正圆点的斑纹。宋代建窑工匠有烧出一种黑底白点“油滴”,油滴因颜色不同分为“金油滴”和“银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油滴盏的黑色釉面上呈银色或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
油滴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0.4-0.6厘米,小者不过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洒落在瓷面上。
建盏的油滴形成机理可概括为浮萍机理(不同于华北油滴的气泡机理),就是氧化铁在接近1300℃左右的高温下,分解成单质铁和氧气,沸腾的釉面里带着铁的氧气泡不断地产生逸出釉面,像水面小片的浮萍。这些浮萍三五相遇,拼合成大的包裹团,那就是油滴斑纹,他们只是挨在一起,而不是融为一体,各油滴斑之间有明显沟纹。如果温度继续上升10℃左右,花纹重新熔融,变成兔毫。
建盏用的瓷土特点,建窑建盏作为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其烧制过程中对瓷土的要求比较高,其他窑口很难烧制出与之相媲美的黑釉瓷器,建窑址附近的瓷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含铁量高达8%左右,最适用于烧制建盏,其烧制出的兔毫、油滴等诸多斑纹显得变化莫测。但是这样的瓷土在高温达1300摄氏度以上的窑内非常容易变形,也就让建窑建盏的烧制难度大大提高,建盏产品更显珍贵。
建盏用的矿釉石以石英石为主,含铁量高,带有少量泥土,淘洗出的矿釉颜色呈红紫色,属铁钙系结晶釉,在1300摄氏度以上的还原中,釉层流动,把铁质拖带成各种形状,冷却后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在黑色釉面上形成兔毫样,油滴状等斑纹,成为建盏的特色元素。
柴窑、电窑是目前建盏的主要烧制方式。柴窑建盏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成品率低。作为遵循宋代古法烧制的产品,柴烧建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底蕴。
主要成果
2016年9月,作品《柿红盏》荣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2016年9月,作品《兔毫盏》荣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19年12月,捐赠20个建盏,作为第三届南平市旅游发展大会活动抽奖礼品;
2020年7月,作品《柴烧茶沫大盏》积极参与《庆祝第44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建窑建盏文创作品展》;
2020年12月,作品《绿水鬼》已被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永久收藏;
2020年12月,作品《大撇口油滴》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荣获“福雕奖”金奖;
2021年1月,作品《一方龙窑茶沫花月夜》已被西安博物馆永久收藏;
2021年4月,作品《现代建窑茶叶末釉瓷盏》已被南平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21年4月,作品《茶沫帝王花》荣获第一届南平市“南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
2021年5月,作品《茶沫帝王花》荣获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
2021年5月,《建盏艺术在传承中走向创新发展之路研究》一文,刊登在《陶瓷》杂志,国际刊号ISSN:1002-2872,国内刊号CN:61-1143/TU;
2021年5月,茶盏(茶末玉子)、茶盏(撇口茶末)茶盏(螺丝斗笠)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202130312457.7、202130312435.0、202130311884.3;
2021年8月,作品《茶沫流星花》荣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十届“大地奖”银奖;
2021年10月,作品《水母滴油滴》荣获福建省第四届“闽艺杯”陶瓷创意设计评比金奖。
2021年11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加“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陶瓷烧制技艺生活日用品设计开发培训班”顺利结业并完成相关课程学习。
从艺感悟
匠人不止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匠人意味深远,乐此不疲的将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变的有趣,充满对自己手艺的骄傲,坚持自己对于品质的极致追求。而“手工”其实不仅限于敲敲打打,还是一门能和潮流产生碰撞与交互的艺术,我将继续坚持我的理念坚持纯手工,将建盏的手工艺发挥到极致。
作为瓷器发源地的中国,建盏的存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建盏匠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建盏文化发扬光大,目前我已教授了数位徒弟,大都独自创办了工作室,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建盏匠人一同努力将祖辈传下来的宝贵的建盏烧制技艺代代相传,将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