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孙远炳,1985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自幼动手能力特别强,喜欢捏泥巴、雕刻木头,因为他外婆是当地一座庙堂管理人员,他便有机会经常穿梭于庙堂、殿宇之间,对菩萨、观音、罗汉等各种佛造形象记忆犹新。研究他们的动作、神情、衣着,这也算得上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2000年时,年仅16岁的孙远炳,在武汉学了一点厨艺,便只身一人到北京闯荡。这对于一个16岁的男孩来说,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举目无亲,难度可想而知。他从一个肉酱铺子里没日没夜的拔猪毛开始干起,慢慢的干到了后厨,就这样夜以继日的支撑着,他不知道未来将何去何从。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后厨看到大师傅们雕刻的果盘,这对于从小就喜欢动手创作的他来说无疑是眼前一亮,心里一震,同时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渴望,仿佛一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于是他勇敢的拿起了刀子试着雕刻起来。没想到的是,他的第一件作品竟然比多年的老师傅雕刻的还要好看,这让后厨的所有人都惊讶不已。这也让他在后厨有了自己的核心为主。大家对他的态度也开始改变。这样他看到了继续留在北京的希望。
从那以后,孙远炳开始潜心研究各种果蔬的雕刻,从设计到下刀到最后的成品,每一件作品完成后,他内心都是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但由于果蔬的作品的保存天数有限,设计造型是他的心血,如果总是昙花一现,难免太过遗憾,这也让他一次一次的惋惜,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久甚至永久的保存。
孙远炳试过很多种材料,虽然做的都很不错,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作品保存天数的问题。直到遇到了“面”——这个厨房里最普通不过的食材。一开始时,他遇到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材料的调配。对于一个面塑艺人来说,面料配方绝对是最保密的,创作技法上可以相互切磋,但配料一定都有自己的特色,配料在面塑作品的风格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要的作用。孙远炳在尝试过百种方法后,取百家所长,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的配方。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远炳加入到了当时觽堂文化智库的筹备小组中。这次机遇,让他接触到了大批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对于一直靠自己钻研,苦于找不到自己风格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机。
作为一个生活在觽堂大院里面的员工,对阿炳而言,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天天看到各种好的艺术作品,这种无形的熏陶,让阿炳得到了很多启发。作品也越来越成熟,风格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