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从艺经历
潘葵,男,壮族,1986年出生于广西龙胜。 因家境贫寒,潘葵初中毕业后便放弃了学业,就跟随父辈学习家具制作。直到2009年一次不经意间路过桂林木雕市场,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那些令人望而止步的艺术品,从此与木结缘,从而开始了漫长的雕刻学习、创作之路。
2006年,桂林一家家具厂手工制作家具学徒。从事木工与雕花技术工作,为后来从事木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9年-2013年,天艺堂工艺品公司学习木雕的圆雕、根雕技艺。
2014年,创建潘葵木雕工作室,任总经理至今。
技艺简介
残缺美学,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有一句重要的理念“知白守黑”。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观,主张在绘画中留白,以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深远意境。这一理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绘画艺术,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潘葵的木雕创作理念。
以往,雕刻木雕都是采用完整的、整根的木材,往往会造成大量木材的浪费。而潘葵一改以往的习惯,以风化脱骨朽木为基础,加以镂空雕的技艺,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留白理念结合,创作出了残缺木雕,以一种残缺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人们。
残缺木雕,融合了自然之美与手工之巧,独具魅力。在潘葵的木雕作品中,残缺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潘葵的残缺木雕特点是保留朽木的原始状态,以自然的“残缺”为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技艺强调遵循木材的天然纹理和形态,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以简洁、质朴的手法来表现深远的意境。这种技艺美学理念在作品的线条、形态上均有体现。通过巧妙运用木材的天然形态、质感和纹理,潘葵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残缺木雕作品。
在材料选择上,残缺木雕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这些木材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自然美观的形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潘葵在雕刻过程中,更是充分保留了木材的原始形态和纹路,让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残缺木雕的过程繁琐且耗时。首先,潘葵要根据木材的纹理和形状进行构思,设计出合适的图案。然后,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如劈、锯、凿、刻等,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种层次和细节。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因为一旦出错,整块木材可能就前功尽弃。
潘葵的残缺木雕作品风格独特,既具有传统木雕的精致和细腻,又融入了潘葵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由于木材本身的不规则性和潘葵的巧妙构思,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
潘葵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寄托在残缺木雕之中。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传递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因此,残缺木雕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主要成果
2015年作品《弘一法师》入选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作品展(广西美术馆),并获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
2016年作品《不朽》入选2016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获金奖(广西美术馆),同年《不朽》获201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作品《千年梦圆在今朝》入选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作品展精品奖(广西美术馆)。
2017年作品《齐白石》第十二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获特等奖。
2017年作品《水墨系列·诗中圣贤》在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获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2017年作品《和之舞》入选2017台湾国际木雕竞赛作品展。
2018入编《中国当代雕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