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陈思碧

她是一位92岁的老人,听力退化,腿脚不便,但精神矍铄,仍然坚持漆器创作。她就是陈思碧,也是重庆目前唯一健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漆器的传承是她心头一个难解的结。

  • 姓名
    陈思碧
  • 出生年月
    1924-12-08
  • 性别
  • 出生地
    重庆市
  • 职业
    工艺美术师
  • 毕业院校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 主要成就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从艺经历

她生于1924年,成长于动荡时代,幼时的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初中的图画课,让她一头扎进艺术的世界。

“毕业时,其他同学都选择去当老师,只有我选择了上美术学院。”1942年,陈思碧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现四川美术学院)。在这里,她师从李有行、沈福文等名师,学习最苦最难的漆器专业。“漆器创作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学,生漆从树上割下来,有的同学过敏。还好,我通过了考验。”她说。

这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漆器专业的学校,当时仅有七名学生,陈思碧便是其中之一。陈思碧学习起来很玩命:从底胎的骨架到设计造型,再到装饰,几十道工序,她都能独立完成。对于作品的艺术效果,她的要求也极为严苛,常常会为了一种理想的颜色而整夜调试。“当时没有‘丹红色’,为了这个颜色,我就自己出钱买材料来烧制。”陈思碧说。

“你要做这个颜色,就得一直守着烧。”老师提醒她。

“守就守。”她寸步不离地守到了次日早上。

陈思碧对漆器创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如果不是因为这份爱,她现在也许还能下楼遛弯。

“漆器厂下面有个石洞,里面凉快,温度正好适合漆器自然风干,我就喜欢没日没夜地在里面干活。”洞里潮湿,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与陈思碧不同的是,其他人都去看了医生,但她忙于创作,总抽不出时间去看病。

“腿上的病根就是那时候落下的,这病跟着年龄走,年纪越大就越严重。”陈思碧低头拍了拍自己的腿。如今,她已经无法再靠这双腿走路了。

1957年,她的漆器作品《蛋壳嵌凤盘》,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竞赛银奖。这是一次国际比赛,有10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赛。凭借这个银奖,陈思碧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获得国际大奖的艺术家。

1988年,陈思碧成为重庆市第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1990年,她被评为中国漆艺家。

1992年,她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3年,她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重庆获此殊荣的仅有三人。

2009年,陈思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简介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远可上溯至商、周时代。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我国传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纻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漆艺工艺品。其成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

从艺感悟

“做漆器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一样,我真是舍不得这个东西。”陈思碧说。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陈思碧的作品-
陈思碧的作品-
陈思碧的作品-
陈思碧的作品-
陈思碧的作品-
陈思碧的作品-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从艺经历
  3. 技艺简介
  4. 从艺感悟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