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潘泉林,1949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泗坑村。21岁拜师学艺,师承50年代新昌县第二轻工业局举办的全国手工业比武大会一等奖获得者杨千标。经三年学徒的学习,满师后就授徒独当一面,终身授徒10多人,有成为装饰工程师的,有为上海蓝天装饰公司技术总监的,有家具厂老板的,也有转行经商的等等。
从传统木工到制作古琴,虽然属于跨界,但基本功还是相通的。潘泉林说制作古琴需要木工基础,所以他学起来特别快,老师跟他讲了古琴制作要领后,他很快就能领会并制作,不久已经能自己独立制作古琴。
潘泉林说,自己这辈子靠手艺养活了一家,没有其他兴趣爱好,但唯独喜欢音乐,初中时就动手做过二胡、板胡和箫等乐器,全是无师自通,如今制作古琴也算是爱好的延续。
因为制作铜琴,潘泉林还认识了不少制作、弹奏古琴的专家,他们看了潘泉林发的抖音视频后,从全国各地赶来一探究竟,纷纷被潘泉林的精神感动。
为何年过古稀,依然要坚持手工制作铜琴时,潘泉林表示,他制作铜琴不为名利,纯粹是作为一个老匠人的梦想。“中国做铜琴的师傅很少,我本身一辈子做木匠,懂点手艺,我想把铜琴做好,传给后人,把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技艺简介
潘泉林从21岁开始学木工,之后做了一辈子的木匠。1985年,时年36岁的他到嘉兴做木工,他擅长木雕窗花,各种细木工活都炉火纯青,曾被评为嘉兴市秀洲区非遗传承人。
4年前,他无意中在百度里看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琴中,有2张是明朝的铜琴。从此,铜琴在他心里生了根,成了他的梦想。
当时他就想,铜琴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会发出声音?如果能做铜琴玩,多好啊!经过辗转打听奔波,他专程跑到河北石家庄铜厂,花了1.5万元钱定做了两床铜琴,一张是翻铸,一张是锻打。拿到铜琴的时候,他懊恼地发现,这铜琴根本没有用,琴面凹凸不平,用直尺一测,高低达6mm之差。这天夜里,潘泉林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铜琴。他很不甘心,觉得古代就有铜琴,现代一定也能做出来。经一夜反复思考,他决定自己用纯手工锻打工艺试试。他学木匠之前学过二年锻打,现在派上了大用场,第二天就自己动手制作木模,然后拿着木模去镇上的翻砂厂做了个700斤重的大铁凳,就这样开始了纯手工锻打工艺制作铜古琴。
为了做铜琴这个梦想,他放弃了留在嘉兴旅游区做非遗传承人的优厚待遇,也放弃了利用专长赚钱的机会,四年前,回到家乡镜岭镇溪西村泗坑自然村全心制作铜琴。
由于很少有人做铜琴,没有师傅,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潘泉林只能自己摸索。锻造、焊接、打磨,经过17天时间的日夜制作,潘泉林做出了第一床铜琴。这张铜琴能弹奏,但音质不好。潘泉林没有气馁,继续废寝忘食地改进制作铜琴,寒来暑往,勤耕不辍。至今,已经做出20多床形式各样的铜琴,更新换代到第六代了。2022年,他的一床第三代铜琴还入驻北京鲁班堂展览。
潘泉林做铜琴不为名利,纯粹是作为一个老匠人的梦想。他说:“中国做铜琴的师傅很少很少,我本身一辈子做木匠,我想把铜琴做好,传给后人,把铜琴文化发扬光大,给他放到国家博物馆,传给后世。”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表示,未来,他还将继续钻研,将铜琴做得更好。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
从艺感悟
我喜欢自己的职业,有劳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体脑结合,轻松快乐自在,又能传承鲁班精神工艺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