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特立独行,成长在陶瓷世家的梁音

特立独行,成长在陶瓷世家的梁音

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在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有位特别的女子,这就是出生于陶瓷世家的梁音。
初次看到梁音的作品很难相信出自一位女性之手,与常见的女性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纤细的闺阁之气不同,梁音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多变的气息,细细品味之下却又感觉自成一格,和景德镇绝大多数陶瓷艺术工作者的作品面貌迥异。
梁音因为出生于陶瓷世家,所以自幼就见惯了家中长辈拿着画笔在瓷器上各种勾画,因此在偶然看了一部电影,被其中一个迎着朝阳在晨风中作画的女生的唯美画面打动,希望自己也能象电影中的女生一样优雅诗意的梁音自然的向家人提出了学画画的想法。



然而做为业内人士的家人却极其反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条荆棘密布,坎坷艰辛,充满着寂寞与清苦的羊肠小道。家人的愿望简单而朴素,只希望孩子的人生之路能平坦安稳。
可处于叛逆期的梁音骨子里沉睡的任性和倔强被这份“武断”的反对彻底激活,家人越反对,梁音越热衷,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对着干!于是课本上墙角里到处都是梁音稚嫩的“画作”,在软硬兼施无效之后气愤难平的家人最终还是妥协了。
十五岁那一年对梁音来说是个特别的一年,因为家人终于同意让她学画画了,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习,只能在课余时间学习画画而且任何情况下不许叫苦叫累。当时的梁音是欣喜的,却不知道磨砺才刚刚开始。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父母给梁音报了课后美术训练班,无论寒暑每天放学之前梁音必须要在学校把作业写完,放学后到美术训练班系统学习院校派绘画,美术训练班下课后回到家再在家里学习国画,练习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
时光飞逝,转眼便到了高考的时节,在父母遗憾又欣慰的复杂目光中梁音顺利的接到了全国唯一的一所陶瓷类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在大学的时光里,梁音不仅系统的学习了传统陶瓷绘画技法还接触并学习了各种陶瓷设计知识,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的梁音选择了继续自己专业的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景德镇陶瓷的绘画理念仍然以传统为主导,因此萌发出“为什么不能把现代的审美意趣融入到传统的装饰手法里呢?”的想法。
说干就干的梁音自信满满的开始践行自己的陶瓷之路,然而现实却是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周围一片质疑之声,为这梁音背地里不知道哭过多少回,坚持还是放弃?坚持是看不到希望;放弃是全心投入后的不甘,梁音陷入了两难。
“当初爸妈不愿意你学美术就是不希望你吃这份苦,不过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怕,我们做你的后盾”当年父母的话语依然响在耳边。



在家人的支持下梁音转益多师,不仅向景德镇本地的各瓷画名家求教还远赴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开阔眼界,近距离见识了包括陶瓷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及其表现技法,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经过不断的学习、归纳、提练、总结,困局被一点一点打开,梁音重新找到了方向,她把自己童年熟悉的玩伴——小动物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请进了自己的作品里,她笔下的小动物们一改常见的模式化形象,时而憨萌时而阳刚、霸气,全都赋予了人性化的性格,情趣十足。她笔下的山山水水注重云、水的气韵和大气的格局。



数十年的坚持使梁音在陶瓷绘画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作品被诸多专业机构认可频频斩获各级艺术赛大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陶瓷爱好者纷纷慕名收藏她的作品。其中:作品《金鸡唱晓》获全国首届“金笔杯”艺术大赛金奖;作品《富贵大吉》获“瓷都群芳杯”银奖;作品《福禄大吉》获“星海杯”金奖;作品《念》获安徽省首届陶瓷艺术双年展金奖;作品《幽谷清音》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忆江南》获“建国70周年江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展”铜奖。



如今现任中国国际画院副院长、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陶瓷艺术家的梁音回忆起当年的过往,常常感慨:人生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每一个困惑的背后都有一份惊喜。“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词就是梁音陶瓷之路最好的诠释。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