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林以福
艺术值
向Ta提问

林以福,男,1977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少年时期便跟随舅舅学习玉雕技艺,2000年开始在揭阳继续深造并开办玉雕工厂,2014年来到中国玉器之乡四会市创办了福贵翡翠珠宝有限公司。

  • 姓名
    林以福
  • 出生年月
    1977年
  • 性别
  • 民族
  • 出生地
    福建宁德
  • 职业
    玉雕师
  • 荣誉称号
    玉雕艺术大师
  • 主要成就
    创办了福贵翡翠珠宝有限公司

社会职务/身份

玉文化传播先进工作者、玉雕艺术大师
四会市玉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四会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四会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从艺经历

由于家中舅舅的缘故,林以福在工匠气息浓厚的环境下从小耳濡目染,年少时期便跟随舅舅学习玉雕技艺,在长期的刻苦专研和不断探索中,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成为一代玉雕工匠,他对玉雕的技艺、心法早已了然于胸。
2000年开始在揭阳继续深造并开办玉雕工厂,2014年来到中国玉器之乡四会市创办了福贵翡翠珠宝有限公司。

从艺感悟

佛家言:“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在玉雕中,讲究微言达义,它阐明了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玉器形虽小,但在灵动的巧雕下,在狭小的设计空间中,却能海纳百川,容天下之大。通过独具匠心的雕刻下,展现和拥有真实世界的精彩。玉雕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缩影,其一丝一发反映出了当时朝代的文化特点与人文精髓,一件作品在开动之前,必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查漏补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是什么,怎么去做,方可下刀,而不是照猫画虎。
自然赋予玉石以生命,艺术赋予玉石与灵魂。每一件玉器华美的造型都沉浸着林以福的智慧和心血。很多消费者,依然用传统的消费理念来看待玉雕艺术品,要知道,玉石无价,艺术亦无价。为什么作品耐人寻味,经久不衰,因为下了功夫,用足了时间。虽然现代化的工具节省了体力,但是如果失手,错误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工具只会极其轻微地接触玉料,去除掉的只是细碎的粉尘,可以说玉雕不是雕出来而是琢和磨出来的。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林以福的作品-1
林以福的作品-2
林以福的作品-3
林以福的作品-4
林以福的作品-5
林以福的作品-6
林以福的作品-7
林以福的作品-8
林以福的作品-9
林以福的作品-10
林以福的作品-11
林以福的作品-12
林以福的作品-13
林以福的作品-14
林以福的作品-15
林以福的作品-01
林以福的作品-02
林以福的作品-03
林以福的作品-04

人物评价

现在的林以福已是荣誉加身,谈及于此,他表示,在玉雕的行业中,他仍需不断学习,在不断增进技艺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让作品传达出好的意象和思想,给作品以文化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很多时候,迫于生计的玉雕师们,会迎合市场的需求去做出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作品。“雕玉亦是雕心”,林以福从来不愿将就自己的内心,他认为一件作品如果自己都不喜欢,那它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
他一直秉承手工制作,坚守着自己用思想去雕琢每一块璞玉,他认为手工雕琢之美,是用情感赋予玉之灵魂的“真”作品,留下的是当代文化印记,这是无法用机器替代的。
玉雕在制作的过程中,常有一些不可预见的变化,当出现玉无法回避的瑕疵时,他需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弥补这些问题,完美无瑕的玉料世间极为罕见,技艺精湛的玉雕艺人,往往可以利用瑕疵,化腐朽为神奇。玉雕创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也是艰苦的过程。林以福满心满眼都是玉雕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用尽心血和精力,去雕刻好每一个玉雕作品。每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雕的是玉,修的是心。玉石的美丽在于功雕技刻,同我们的生命一样都需要一番自我雕琢才能绽放光彩,在今后的路途上,林以福将“十年如一日,一生只做一件事”,展示玉石魅力,雕琢玉石人生。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从艺感悟
  5. 人物评价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