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还在烟台上学,烹饪专业,平时我喜好雕刻,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新闻镜头里,有个老艺人为美国客人表演面塑感到非常好奇,并发突想假如面塑能用来装饰菜品一定会更好。1984毕业分配到了济南山东商业服务中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济南面塑人物的介绍李芳阁师傅,从此这个名字就记忆在脑海里。寻师之路,复杂曲折,当时师父在只知道美术工厂上班,其实当时美术工厂里已经没有面人生产的了,会捏面人的都已退休,只打听到李芳阁退休回家,还有李芳清退休去了菏泽,就在困惑中度过了很长时间。
过了几年,一次意外的经历,我终于结识了李芳阁师傅,山东旅游局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孔子家乡文化旅游节,活动结束后领队是我的舅舅。有一天舅舅路过我单位顺便停留,说了一句“到啦李芳阁家路过这里”。我一下就兴奋起来,急切要求他马上带我去找这个我寻找已久的面人世家掌门人。“人家不外传”这就话是舅舅说出来,我又些许的失落,但在我坚持下还是把我领到就在离我单位不足两百米的一个小院里。放进门后看见一个慈祥的老人在左手拿着一个竹签右手正好在撮花条,看见有人进来也不停下手中的活,而是用浓厚菏泽口音招呼。
“来了先坐会,一会就完了。”
我的目光焦距在面人上,不一会儿贵妃醉酒就完成了,然后伸手讲面人放在一个木制的底座上,这是我才发现那里放了还有《天女散花》和《穆桂英挂帅》,太神奇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但不敢直言。不知多长时间,听见一声来“喝水”。猛然才反应过来,这是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到手。
“我还能来吗?”在离开的时候我试探性问了一下。
老人家看我一眼,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离开后我就想办法如何来让老人家收我为徒。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刻一个萝卜花拿着请他指点,第二天我就拿着一个萝卜花进啦了老师家的门,就让老师指导点评,就这样一来二去天天如此形成了一个习惯,坚持了半年不仅和老人家熟悉了同时也得到他和喜欢。日久见人心,慢慢的他就把我当成了儿子,两天不去就就会问我的因由,后来就在老人家拆迁搬家远了,曾经一次一周没有去,结果老师傅在炎热的夏天从家里跑到单位看我,结果他就连续到单位家里找我,因为我没有在家,他老人家就留下一句话“好久没见小魏,怕有事啊”。当我回家听到他的留下的话后就立马坐车去看他,并养成习惯每周至少坚持两天去老师家。
虽然是“艺不外传”由于当初我的坚持老人家已经把我当成了儿子,生怕你那里学不好就天天给我表演,讲以前的神话故事,戏曲典故等等,在手法上更是严格要求,有些绝活不止一次的演示讲解,在老人家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技艺也逐步成型。
并且老人家只要有活动我肯定是在旁边,我也成了他不可缺少的帮手,就是到晚年他在病床上,只要我值班他就会很开心,一直到老人离世。
现在由于我天天有工作在身,面塑技艺成了一个负担,老师家相传两代人近百年啦一直是山东民间文化艺术屈指可数的代表。现在我感觉压力太大,虽然我收到了一些成果,但是传承是我最大的遗憾,现在有很多人使用模具简单复制,真正传统手法不受欢迎,传统手法学起来困难大需要付出的太多,所以不受年轻人的喜欢,这是我现在最大难题了。
但是我相信,好的技艺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而是用自己的发展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